制定行业标准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如何看待标准的下降,专家的解释是:第一,质量标准降低,是因为目前我国奶牛饲养水平普遍较低,如果标准提高到欧洲水平,广大奶农所提供的产品将很难达标;第二,通过奶厂的再加工,终端产品的质量标准将有所提高。故而,新近出台的这一行业标准是从目前我国生乳生产的实际出发来制定的,这与三聚氰胺没有关系。
目前行业生产水平总体降低,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沉重事实。然而,是不是就应该如此 “因陋就简”来制定行业标准呢?依据这一标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表示,他不认同“蛋白质含量低不影响终端产品质量”的说法,他解释说,如果前期收购的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乳制品出厂时蛋白质含量要达标,就要再添加允许使用的天然蛋白一类的蛋白质,这好比 “一个天然美女和整容的美女,虽然都是人,但还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一看法,这一标准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对消费者而言总是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即使这种影响不一定是致命的。
放松标准,体现了主管部门为广大奶农生计考虑所饱含的善意和深切的同情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但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则也是明显的,如此一来,中国的奶制品将坐实“质量不高”至少是“质量不完美”的名声,国际市场对中国奶制品的评价,不免迅速降低。尽管主管部门基于善意的动机,希望放松标准来维护广大奶农利益和行业的发展,但当标准降低后,整个行业的产品将集体陷入低水平的困境,遑论行业的转型升级?长期来看,这对行业的发展是好是坏,自不待言。我想经济能力稍微过得去的消费者,从此不会再购买国产奶粉,国产奶粉的消费者就只会是那些低收入的贫寒家庭。
在目前行业发展的事实之下,如果提高行业标准,一方面广大奶农将可能破产,另外,终端产品价格就会上升,贫困家庭将买不到低价奶粉。但这一困境是可能打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民生产品,倘若因市场自身很难克服的原因,导致食品价格高企,进而影响到民生时,政府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行的解决办法是,行业标准不能降低,应该同样提高到国际水平,由此给奶农或家境贫寒的消费者带来的困难,政府应该予以关切并进行适当补贴。考虑到将需要补贴的消费者搜寻出来未免太难,补贴奶农、降低奶农的生产成本,应该是目前阶段较优的政策选择。若因陋就简地降低行业标准,则政府不无推卸责任之嫌。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是什么样的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呢?黑龙江(这可是产奶大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指出,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另外,目前我国小规模奶牛养殖比例比较高,养殖水平低就造成了生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菌落总数定为200万,能够保护大量的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利益。
很明显,上述事实揭示,我们制订产品质量标准有时奉行这样一个原则,即应服从产业实际,而产业实际说白了就是眼前的产业利益。还有别的事实也佐证了这样的原则。比如,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在7月8日的《南方周末》撰文提及,国际通行的缺陷车辆召回制度,迟迟不能在中国实施,理由竟然是中国汽车生产落后,若实施该制度,则民族汽车厂家难以承受。
每一项产业的背后都关涉一个比较大的利益群体,包含原材料供应者、生产加工者、销售者等,这么多人的利益无疑是不容忽略的。但是,产业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比较起来,孰轻孰重,应该不难判断。因此,国外在食品、药品、汽车等密切关系到公众人身安全的产品质量标准上,是从严要求的,在处罚上不惜让生产商破产。
一种产品的质量标准,要达到什么样的最低限度,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才能有起码的安全保障,应当有科学的、客观的标准,而不是由现有的生产水平来决定。比如,液态奶和奶粉里的蛋白质含量应达到多少才有益于现今人们的健康需要是有科学依据的,现行液态奶和奶粉蛋白质含量与以往的标准要求一样,而作为原料的生乳其蛋白质含量标准降低,似乎不合情理。
其实,在产品质量标准与生产水平的关系上,不但不应由生产水平决定质量标准,反而应由质量标准来决定或者说调整生产水平。一项质量标准确定后,现有的生产方式就应当作出改变,以便使生产的产品达到质量标准,乃至尽量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不然,就会被市场淘汰。现有的生产方式生产出的东西质量较次,达不到应有的标准,不是质量标准有问题,而是生产方式有问题,应当予以改进。比如,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导致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那就应想办法提高优质饲草饲喂率。
为了照顾产业利益,而将质量标准去适应落后的生产水平,在短期内,保护了产业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对产业利益是有严重损害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纵容落后的生产,使生产者失去改善生产的动力,从而导致生产水平徘徊不前,甚至倒退。比如,奶农依然不舍得花钱用更好的饲料;国外汽车生产商研发一个新车型需要花费数亿美元和几年时间,而我们仅需几千万甚至几百万人民币和几个月时间就能研发出个新车型。在经济开放的大环境中,对国产奶制品和国产车失去信心的人们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质量更高更可靠的外国货的。
' />在近期颁布的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生乳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均低于1986年的国标。卫生部表示,新修订的国标绝大部分指标提高了,甚至是超过国际标准;新国标下调符合国情,奶粉和鲜奶品质不会下降。
这件事很蹊跷。按理说,安全标准应不断提升,“三胺奶粉事件”更凸显了严格国标的重要,怎么新国标在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上不升反降了?“绝大部分指标提高了”并不能回避这两个指标的倒退问题,因为每个标准对乳品安全都很重要,决定木桶盛水量的是最短的一块木板。
说新国标下调符合国情。国情到底是什么?奶业协会的人士说了许多国情,有的说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有的说超过40%的奶户原奶质量不能稳定在2.95%之上。这样的国情也许是现实,可存在并不等于合理,我国的乳品安全标准,不该迁就落后的生产者和生产方式,而应以更安全的标准逼着企业改变生产方式,用更好的饮料,从而提高生乳蛋白质含量。
说降低标准不影响牛奶品质,这在常识上似乎难以理解。如果不影响奶粉和鲜奶品质,为什么欧盟和发达国家会把这方面的标准尽可能地往上提?从质量监测的科学上讲,设置某个指标并细分标准,就是为了评估质量,如果标准高低对质量没有影响,指标就没必要存在了。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的观点更符合常识:如果前期收购的生乳每100克只有2.8克蛋白质,那么要达到乳制品出厂时的含量标准,就要再添加天然蛋白一类的蛋白质,这和生乳中原本就有的蛋白相比,显然会有不同。需要提及的是,三聚氰胺就是黑心商人为了让乳品中的蛋白质检测达标而添加的。
乳品安全国标是奶业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安全门,一个国家的奶业振兴,不可能靠降低标准扶持,只有高标准才能提升竞争力。
' />面对有关疑问,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7月13日表示,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
有关专家解释,调低生乳蛋白质含量的原因,一是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而生乳蛋白质含量相对低;二是我国奶牛的泌乳期处于夏季,而夏季生乳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季节;三是从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常乳是客观存在;四是有利于生乳质量安全监管。而且,生乳新国标还整合了食品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内容,体现了标准的统一性。
这些理由当然是充足的。不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我国乳蛋白含量标准从1986年就达到了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为什么在执行了这么多年之后,今天反而质量标准下降了,而且远远低于欧盟的3.0%.
我国主要奶牛品种为荷斯坦奶牛,在国际奶牛养殖界,这是一种公认的优质奶牛,其蛋白质最低值为3.18%。也就是说,在喂养过程中,即使采用一般条件,也能让这样的奶牛产奶的蛋白质达到最低的3.18%;如果精心喂养,这种奶牛的蛋白含量将远远大于3.18%。现在,采用2.8%的最低标准,意味着中国的畜牧业并没有养好和利用好这样的奶牛,有了好奶牛,也产生不了高附加值的乳产品,甚至会造成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结果。面临这种情况,管理方不是要求提升喂养的质量,而是降低生乳的质量标准,实在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
当然,降低生乳质量标准的直接原因可能要归结到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既如此,为何不能改变单一的粗饲料结构,采用优质的饲草、饲料饲喂呢?从目前降低生乳蛋白质含量的标准来看,只能估计,降低生乳蛋白质含量的成本低于用优质饲草精心喂养奶牛的成本。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生乳蛋白质含量的高低由两种因素决定,一是奶牛品种,二是饲料。前者已经不是原因,因为荷斯坦奶牛牛乳的蛋白质含量高,因此原因只能是饲料。调查发现,饲料不好的原因是奶农舍不得花钱用更好的饲料。如果喂养更好的饲料,生乳中蛋白质肯定会提高。所以,这只是饲养技术问题。
至于菌落总数标准下降的问题,专家的解释是,菌落总数定为200万能够保护大量的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利益。因为,目前我们国家小规模奶牛养殖比例比较高,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养殖水平低造成了生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
这种解释也就是直接承认,我国的畜牧养殖业水平还很低下,所以新标准调高了对生乳中的菌落总数的最低要求。
姑且不论现在乳品已经是国人的常用食品,人们有资格要求高质量的乳品,即使是以水平落后来降低自己产品(不限于乳品)的质量标准,也存在种种弊端。其一,这样的产品表面上保护了生产者,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危及生产者。产品质量不高的后果是鲜有人问津这样的产品,人们只会选择那些质量好的国外乳品。其次,生乳的质量降低,必然导致加工过程中产生新的漏洞和造假。例如,如果前期收购的生乳每100克只有2.8克蛋白质,要达到乳制品出厂时的蛋白质含量标准,就要再添加允许使用的天然蛋白一类的蛋白质,这就不仅给造假者以机会,使得可以增加表面蛋白含量但却对人有毒的物质(如三聚氰胺)大行其道,而且即使加入的添加蛋白无毒,也并非是天然的牛乳产品,当然在色香味和营养上赶不上天然的高质量的牛乳和乳制品。
产品标准降低之后,还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例如,中国的乳品不可能与世界上的优质乳品竞争,也就无法走向世界,更无法创建自己的国际乳品品牌。而且,如果中国的产品都以低标准来要求,则很可能成为低劣产品肇事之后的挡箭牌。
' />显而易见,新标准制定者有很强的保护中国乳业特别是奶农的意识。生乳标准过高,生产的鲜乳不能被收购,那很可能只有倒掉,这无疑会影响奶农利益;生乳标准高了,也会影响到国产奶源供应,直至影响到中国乳业规模。国产乳业需要保护,但保护乳业的根本,还在于保护消费者信心。毕竟,乳品是供人消费的,如果消费者不买账,生产再多的乳品也没用,养再多的奶牛也没用。
毒奶粉事件引发了一场中国乳业危机,为了让中国乳业走出困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许多策略被提出来,而规范和统一中国乳业标准被寄予厚望。所以,这一标准要担负起重建和提升消费者信心的重任,就得让消费者对标准产生信任。
就广受争议的生乳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两项指标而言,新标准不但较之发达国家的标准低了,甚至比我国原有标准还低。几乎所有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的标准都在3.0%以上,中国的新标准是2.8%;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中国新标准则调至200万。而中国1986年标准,乳蛋白质含量是2.95%;2003年标准,菌落总数50万,两项指标在新标准中,按专家说法,是历史新低。
这样的调整当然让消费者生疑。虽然,生乳并不等于成品乳,但生乳标准高的国家都是乳业大国,人家把标准定那么高,当然是有理由的。我们出于保护奶农的利益而把标准放低,虽然目的同样高尚,但这会引人产生“为奶农利益而牺牲消费者利益”的猜疑,在根本上并不利于奶农利益,因为只有消费者信任,市场才会繁荣,奶农才会有更多收益。
其实,保护奶农利益,并不一定要靠降低生乳收购标准,完全可以通过补贴奶农来实现。纵观美国和欧盟对农民的保护,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二是对农户进行补贴,对奶农进行补贴,这些都是通常做法。而我国正进入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这说明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完全是可行的,加大力度和落实补贴政策,不但可以弥补奶农部分产品不合格造成的损失,还可以引导农民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之路,从而生产出更多合格产品。
专家解释,虽然生乳标准降低,但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的质量不会降低。可要在低标准生乳的基础上生产符合标准的液态奶和奶粉,拿什么让消费者相信?而三聚氰胺事件,正是由于生乳中蛋白质含量低而添加三聚氰胺导致的,这当然会成为消费者关心的焦点。不解开这些关键疑惑,消费者对新标准的信心靠什么建立?
不能断言,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指标放宽的新标准就一定不能保证中国乳品安全,但它要说服消费者还有很大难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否则,新标准将难以承担起重建消费者信心的重任,而增强消费者信心,又是繁荣中国乳业的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