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特色,让文化与城市相互滋养
2025-03-26 09:24:56? ?来源: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对话人: 万希平 天津市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孙一琳 本报评论员 做好津派文化八大地域特色文化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传承与传播,是发挥天津文化特色优势,持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抓手。 孙一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际遇,积淀了底蕴厚重、富有特色的津派文化。天津提出以河海文化为首的八种地域特色文化形态,为津派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独特的角度。 万希平:天津是一个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八种地域特色文化形态的提出,实际上回答了津派文化“特在哪里”这个核心问题。以河海文化为例,河与海构成了天津最基础的文化脉络,贯穿了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塑造着城市的世俗百态和社会心态。当文化资源成为业态,特色就有了实体,体现在生产生活、产业布局中。我们可以把这八大地域特色文化形态看作一个“超级接口”,能对接不同文化题材内容,又能适配多元消费场景;能连接物理空间,又能涵养精神世界。我们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要紧紧围绕这八种地域特色文化形态,让它们能以更多元的形式“接入”人们的日常,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孙一琳:正如您所说,这八种文化形态要发挥出“超级接口”的作用。老街区中有民俗文化、工业遗存中有工商文化、古建筑中有红色文化和建筑文化,让这些载体变身文化会客厅,蕴藏其中的文化才能活起来,这就需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万希平:没错。循着这八种文化形态,我们能更好地找准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载体。而把其中的特色优势发挥出来,既要“新瓶装老酒”,深度挖掘文化的历史价值,也要“老瓶装新酒”,创新文化的表达、氛围和场景。拿天津的历史建筑来说,我们保护的不仅是一砖一瓦,更是文化形成的历史积淀,让历史在今天依然有滋养产业、涵育人心的力量。抓住价值需求、市场需求,这种保护在历史的厚重感中融入了时代的鲜活感,是对历史建筑的现代激活,是文化载体的又一次新生。城市也在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感召力。 孙一琳:如今,越来越多游客愿意为特色文化体验和文创产品买单。这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您认为,该如何处理好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让津派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万希平:从传承到传播,往往会经历擦亮、叫好、叫响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中,旅游对文化的展示、传播、发展作用越来越强。吃早点、听相声,坐马车、逛洋楼,游海河、赏花海,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天津有很多可看可玩可感受的项目。让津派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就要实现从“人找场景”到“场景找人”的转换。以八大地域特色文化形态为纲,全面梳理文化资源家底,让全域资源动起来、连起来,就能形成更多有吸引力的特色体验、特色场景、特色线路。用精细化、文明化的服务,高效承接各式各样的需求,让各种特色体验蕴含着值得细细回味的幸福感、满足感,自然会有越来越多人成为津派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孙一琳:发掘特色优势,从文化出发,又不止于文化。您认为,如何形成更具有本地特色的打法,真正讲好“天津故事”? 万希平:讲好“天津故事”,要先回答三个问题: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之前有网友笑称:“天津人是不是人人都会说相声?”可以说,天津人懂文艺、爱文艺和乐观幽默的性格,本身就是津派文化的最具标志性的符号。讲好“天津故事”,在宏观层面,要用好各种文化载体,重视文化内容、样态与在地生态的适配性;在微观层面,则可以引入多元主体进行共创,把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用好,分阶段打造适配不同人群的落地场景,使人人都是风景,人人都能讲“天津故事”。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